返回目錄
關燈 護眼
加入書架

身為領主的我只想好好種田 身為領主的我只想好好種田 第176節

紙上談兵還是很有必要的,至少武將要掌握基本的兵法。

至於如何靈活運用,是人是鬼,那就看武將的天賦了。

比如戰國時期的趙括,四十萬趙軍全軍覆沒。

又比如南宋時期的虞允文,作為沒有帶兵經驗的文官,也是紙上談兵,卻在採石磯以一萬八千宋軍,擊敗十五萬金兵。

所以說,紙上談兵不一定是壞事,只是不同的武將,天賦亦有差距。

張華設立科目之後,就由范仲淹在各鎮組織科舉考試了。

科舉只在各個縣的縣城舉行。

為了保證科舉的公平性,張華設立主考、監試等官吏,還派出士兵看守卷子,維持考場秩序,要是有人敢亂來,說不定會被誅殺。

至於評卷,由各地教諭、考官、吏曹進行交叉評選,按照分數劃分等級。

等級最高的一批人才,張華將會親自召見。

因為可以看到這些人才的英雄屬性,弄虛作假的機率大幅度下降。

第一屆科舉設在兩個月之後,各縣計程車子聞訊,譁然一片,為之狂熱。

張華勢力蒸蒸日上,如果此時出仕,哪怕是混資歷,將來怎麼也可以混一個縣令吧。

而且,張華設立的科舉,不限制男女。

當然,科舉的前提是要識字。

古代女子識字率很低,也沒有多少人能夠參與科舉。

“有點意思,不知道以我的才能,是否可以透過科舉。”

“老夫十年寒窗無人問,既然這次有機會重新參與科舉,那就姑且一試吧。”

“如果被張華大人賞識,當個縣令就好了。”

“你想多了,現在我們大夏也就十二個縣,縣令也就十二人,幾乎都被歷朝歷代的官老爺們佔了位置,哪裡輪得到我們?依我看,能當個縣吏就算不錯了。將來領地擴大,再升遷縣令,怎麼也算是人上人了吧。”

一群士子在縣衙的公示欄前,看到科舉的資訊,摩拳擦掌,躍躍欲試。

不過張華設立的科舉制度,有些不同,在透過科舉之後,這些士人還要在應天書院學習一段時間,再根據在應天書院的提升,進行任用。

絕大多數士人都在積極籌備科舉,其中不乏一些大才,或者有些有潛質的年輕人。

目前,張華設定科考的年紀是十五歲至五十歲,至於年紀更大,精力已經跟不上了。

除了科舉,一些歷史名人可以考慮毛遂自薦,張華也會酌情任用。

河洛有穩定的環境可以舉行科舉,而其他勢力卻未必可以做到。

譬如唐玄宗勢力,因為唐玄宗與安祿山的大戰,唐玄宗勢力已經無暇舉行科舉。

夏鎮,負責治理河洛水利灌溉,同時擔任欽天監的郭守敬,繪製出關中地方的完整地圖,正在計算距離。

在張華攻略關中部分地區之後,郭守敬因地制宜,正在籌劃一項大型水利工程。

郭守敬在完成水利工程的各項計算之後,乘坐馬車,親自來到關中,來遊說張華,實現自己的計劃。

“這條水渠,長達數百里,甚至接近千里,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,還要耗費許多時日。但是此工程一旦完工,可以灌溉渭水以北的土地上百萬畝,乃至是數百萬畝。關中百年內,不會有缺糧的煩惱。”

“水渠西起仲山西麓谷口,在谷口作石堰壩,抬高水位,攔截涇水入渠。關中平原,西北微高,東南略低,水渠的主幹線沿北山南麓自西向東伸展,流經涇陽、三原、美原、臨晉等縣,最後注入北洛河。”

“不僅是涇水,水渠沿途攔腰截斷沿山的河流,冶水、清水、濁水、石川水等河流也將注入渠中,加大水量。”

“如此一來,關中平原北部,涇、洛、渭三條大河之間構成密如蛛網的灌溉水道,使得關中平原得到更加充分的灌溉。”

“此乃百年之計,請主公評估利弊,現在就開始著手修築水渠。將來主公統一關中,水渠應該能準時竣工。”

元朝科學家、文臣郭守敬,向張華兜售宏大的水利工程計劃。

郭守敬在關中的地形圖上做好了詳細的規劃,張華大概知道這是一條橫跨關中平原北部的水渠,與渭水平行,充分灌溉關中平原北部的平地,增加關中北部的農田數量。

張華吞併劉淵、安祿山的勢力,正好佔領了關中北部,因此郭守敬才會在這個時候向張華兜售自己的藍圖。

在張華攻略關中時,郭守敬已經開始規劃關中的水利灌溉工程。

作為一個苦逼的土木人,張華打到哪裡,郭守敬的水利灌溉工程就建到哪裡。

郭守敬對喜歡種田的張華來說,無疑是首屈一指的實幹大臣,對張華的幫助,不亞於范仲淹、韓非等人。

文臣不一定看其政治值,還要看其擅長的領域。

郭守敬這次提出的工程,如果可以讓農田增加幾百萬畝,那麼可以多養活百萬人口啊。

百萬人口,又多出十萬精兵。

也正是因為如此,郭守敬才極力推崇這項水利工程。

“這項工程,似乎有點眼熟。”

張華仔細檢視郭守敬繪製的水利工程藍圖,總覺得似曾相識。

郭守敬坦白道:“這項工程,乃是在鄭國渠的基礎上,進行改良。秦王嬴政即位,韓國因懼怕秦國,遂派水工鄭國入秦,獻策修渠,藉此耗費秦國人力資財,削弱秦國軍隊。但此舉適得其反,使秦國更加強大。關中因為此渠,變為沃野,秦以富強,卒並諸侯。因水工名為鄭國,故水渠名為‘鄭國渠’。”

“原來是鄭國渠。”